房地产商——社区团购又一名悍将
你知道吗?
整个2020年,最火的生意,就在社区中,它就是我们常说的社区团购。
滴滴、美团、拼多多、京东......众多互联网公司,瞄准了社区团购,纷纷涌入这个赛道。
这也难怪,互联网嘛,最是看重用户的,互联网公司瞄准社区团购,正常。
但是,万万没想到,社区这盘棋下的真正的原住民——开发商,也来了!
他们推出了自己的社区团购平台,开始和互联网公司抢占市场。
怎么回事?是卖房子不香了吗?动辄千万、上亿的项目不做,跑来和其他公司抢占十块、二十块的小生意?
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这些开发商们不怕丢了西瓜捡芝麻?
你可能还不知道,社区生意有多赚钱
生意虽小,次数不少
开发商做社区团购,还真不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按照东北证券对在湖南经营时间比较久成熟度比较高的兴盛优选做的调研显示,社区团购中,生鲜和日用品比例占据了超过70%,属于高频刚需品类。
数据来源:兴盛优选小程序,东北证券
也就是说,在社区团购里,大部分都是刚需的、需要经常购买的生鲜和日用品。
想想看,一个人一辈子能买几套房子?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一套,或者是两套、三套,而有谁买菜一年只买一次的?
别看每次的消费可能不高,但这日积月累之下,社区团购赚的钱还是很多的。
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20年,社区团购市场规模足足有720亿元。这规模可真的是一点都不小,难怪各种互联网公司纷纷加入。
即使在去年底,人民日报提出了“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也依然有不少互联网公司不肯放过这片蓝海。
从覆盖的人群来看,社区团购这种方式,有着便利、价格、时效性等等因素,能够满足大量的下沉人群,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蓝海市场。
想想看,自从互联网加入后,现在的社区团购,从群内拼团买东西,到了在APP上随时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进行购物,经过一个小时或者更短,就会送货上门。
没有人能抗拒的住这种诱惑,真的是太便利了,不仅节省了时间,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有一些优惠。
既方便又便宜,未来的社区团购市场依旧很有潜力。
社区团购,这是一门不只现在赚钱,未来也赚钱的大生意!
但是对开发商来说,虽然社区团购的体量不小了,它每一单生意还是有些不够看,每一单的利润不高。
对于已经习惯了大开大合的开发商来说,这生意做起来相对麻烦一些,远不如原本的盖房子要赚得多,也容易得多。
那么,为什么这些开发商,看得上这门生意呢?
其实开发商早就瞄准了这个赛道,但输给了互联网公司
其实,开发商不是现在才加入到社区团购的。开发商,比互联网公司,早了至少5到10年。
在2012年时,绿城就提供了卖菜服务,但是当时是作为园区生活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是物业服务中细分的优质服务。
那时候,开发商们还没意识到这门生意的重要性,仅仅是利用物业服务平台整合公司内部和社会外部的一些资源,为业主提供服务,本质还是服务,而获得的利润低于市场价的。
到2016年时,碧桂园开展了凤凰优选。它直接是开在社区内的生鲜门店,巅峰时期有一千多家。
同样的,它也是为了让业主们在社区内方便购物,也算成了物业服务的加分项。
彩生活等以物业出名的开发商,都是这样做的,以获得口碑。
那个时候,各个小区内,由开发商打造的“星级超市”,是一种特色,是开发商软实力的一种证明。
一直到2018年时,还是如此,开发商们并没有把社区团购当成一门大生意来看待。
我的一个朋友,住在万科的楼盘中,就一直提过万科的服务有多好,通过万科,甚至连狗粮猫粮都可以买到。
能看到,这些开发商们,早早就有了社区团购平台的雏形。
但是可惜的是,开发商们在和互联网公司抢占社区市场时,落入了下风。
直说吧,没干过人家。
互联网公司搞社区团购,和开发商搞社区团购不是一回事。开发商是自己选择供应商,将商品送入到本小区业主的餐桌上,本质上是物业服务的一部分拓展。
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商是微弱盈利的,而互联网则是贴钱培养用户的习惯,在前期烧钱过程中是做的亏本买卖。
这种互联网公司贴钱补贴用户的手段,开发商压根就没见过,所以,马上就落入了下风。
很多互联网公司,在今年也依旧不断烧钱给用户补贴来抢占市场,甚至于都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2021年4月13日,在互联网平台企业行政指导会上指出,烧钱抢占“社区团购”市场问题必须严肃整治。
竞争激烈到这种地步,也侧面反映出了这个市场的热度。
那么,原本在这个赛道上的开发商们,即使输了一筹,也不甘放弃这个市场。
社区里的生意,真的是太香了。
人人都想来插上一手。而按照数据显示,这个生意,其实才刚刚开始。
2020年,东北证券的报告显示,相关数据显示,生鲜电商的渗透率,在一线城市超过30%,新一线接近20%,但是在二线以及以下城市仅有1%左右。
当然,2021年数据应该增长了,但是依旧可以看出,这里有着庞大的消费者群体。
社区团购,竞争很激烈。互联网进来了、开发商也在抢回市场。
到底谁会走到最后,无人得知。毕竟,消费习惯很好培养,但最后让用户买单的,却是产品的好坏。
卖菜,很容易;卖好菜,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