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团购本为B2C业务,为何又说B2B呢?
新零售市场中属社区团购的风头最强,继美团、滴滴、拼多多在去年上线相关平台后,京东、阿里、顺丰也跟上了脚步,腾讯虽然没有直接插手,但也融资了不少的平台,中国互联网巨头齐齐上阵,那么在船用快消品从业者的眼中,这到底是一门怎样的生意呢?
一、社区团购是一个“伪B2C平台”
有经销商表明,这些巨头高额补贴的社区团购在某些程度上来说,像是一个“伪B2C平台”。某社区团购平台,一半的订单量是被消费者购买的,客单价低;另一半的订单量是经销商或门店购买的,客单价高,占总销售额的70%左右。
其实很多社区团购商品的价格是有争议的,经销商或门店拿货价都没有平台那么低,因此也会出现他们购买的理由。而且很多消费者都是朝着补贴去的,能薅羊毛为何不做。
举个例子,经销商可自行作为团长,然后让手下员工购买平台限购的商品,以团购批量采购,以正常售价卖出去,那么经销商不仅能赚到差价,还可拿到百分之几的佣金,何乐而不为呢。
树大招风,低价策略被打响后,厂家发现此种情况后便会追根溯源,因此很多经销商需要对产品重新整装后在流入市场,当然以门店老板为团长也会考虑此种做法,盈利情况可能还会较以前的更好。这样一来,用B2B形容社区团购也不是个错误的说法,只不过大家都未挑明。
二、薅羊毛的“B端”和不敏感的“C端”
某地,几个互联网巨头已经进入到白热化阶段,互相比价,价格确实很低。有经销商注册成社区团购平台团长,组织员工进群,把低价畅销的产品全部发到群里,让员工下单,然后把赚到的佣金补贴到商品上,放到超市卖。
比如一盒鸡蛋平台卖9.9元,佣金10%是0.99元,批量下单后,直接把佣金的一部分补贴到商品,放到自营超市定价9.49元/盒。一样的商品,价格比平台还优惠,既赚到了部分佣金,还能吸引大量消费者过来。
老王说,这些团购品平台确实很聪明,直接发展小店老板做团长,自带流量。但是这样弊端也很明显,很多小店把其当做进货平台,而且有的小店也是同时做好几个平台,薅羊毛,丝毫没有忠诚度。
社区团购现在的状态和2016年的B2B大战很相似,都是通过高额补贴压低价格,唯一不同的一个定位C端,一个定位B端,但最后影响的结果都挺相似,B端在薅羊毛。当年B2B大战,我也组织人薅羊毛,薅了一百多万。
在水饮和休食这块,社区团购对C端的影响不是很大,或者说C端对这种标品的价格敏感度不强。如某平台把中国红牛的价格做到108元/箱,销量瞬间暴增,但是你到提货点去看,真正购买的消费者很少,基本看不到。
这些社区团购的消费者,主要都是中老年人(某机构给出的数据,70%的用户为33岁以上群体),他们对零食饮料这块不感兴趣,而且对这些产品的价格也不敏感。就算感兴趣,如果他们不嫌弃麻烦,这些产品真要去全网比价的话,某多上八九十的红牛也不是没有。老王还补充了一句,谁没事扛一箱红牛往家里放。
真正冲击大的是生鲜水果、牛奶、粮油米面这些品类,对的场景,对的消费者,遇到了恰好匹配的品类,没办法。对于其他品类的影响,主要还是B端,但小店在平台上的购买量还是小,毕竟购买力有限,经销商购买力更强,影响不是很大。
补贴不停,既然损失了部分小店的销量,那羊毛就一直薅着。
三、社区团购,回归良性
当然,在谈及社区团购的发展前景,几位经销商大多都是持积极态度,社区团购作为一种零售业态,未来肯定会长期存在。也有不同的表态出现:
社区团购随着巨头的入局,它的消费群体会随着时间的推广,不断增长,从长远来看,未来还是有很大的潜力的。
社区团购是一个长远的生意,与过去淘宝、京东等电商相似,都是做C端的流量,需要一定时间积累的过程。
社区团购会有发展,成为一个常规的渠道,但所占的份额不会很大。因为随着国家政策的规范化,和厂家的严格管理下,社区团购肯定会回归良性的发展,不会还是以破坏价盘价盘为前提的恶性竞争。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出台的社区团购经营行为的“九个不得”要求,就是最好的证明,国家不会让巨头破坏市场。同时,厂家也不会因为社区团购,而颠覆现有的经销体系。
厂家现在对社区团购管控很严,以娃哈哈为例,前不久还惩处了几个给社区团购供货的经销商,每个经销商罚款10万。罚款还是其次,再把政策费用取消,差不多一年赚的钱全盘进去了。
平台的发展,是商业模式的进步,但一定不是以牺牲现有的基本盘为代价。平台体系成熟之后,厂家肯定会与这些平台达成一个共识,或者是直供,提供差异化产品规格,比如可乐100ml做法,或者是由指定区域经销商供货,不会损害现有市场基本盘的利益。
作为一个巨头蜂拥的赛道,他们进场证明这个赛道未来肯定是有前景的。但是在百家争鸣之后,社区团购肯定会回归到良性的发展。
一味地靠低价吸引流量,会让更多的人钻规则漏洞,同时吸引的消费者也是没有忠诚度的,实际上是不利于未来的发展。平台的发展,必然是建立在良性运转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