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都是四大板块——便民服务、农产品上行、网上代购、创业服务到各家差异化竞争,农村电商走过了不同寻常的探索之路。阿里巴巴的农村电商已经升级到了3.0版本,而且每一次的调整力度都非常大,目前定位于生态服务中心、创业孵化中心和公益文化中心,但还在进一步业务调整之中;京东也由“两条腿走路”演化到“3F战略”,最后又走向了新通路;苏宁农村电商战略也提升为“三化五当”模式,并加大农村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力度;还有淘实惠提出了“县域自生态”体系,探索本地商业的互联网化闭环。最早上线的农村电商平台——赶街也在2017年三季度推出3.0版本,由农村电商向农村互联网生活平台转变。HiShop表示农村电商存在哪些问题必须解决?
三年来的农村电商发展既是在万众瞩目中一路前行,也是在充满争议中艰难探索,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发展中的问题。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方面:
一、模式依然不够清晰。
到今天为至,各大电商调整了几次农村电商模板,但依然不能说完全符合农村实际,也无法就此定型,还需要继续探索。突出的表现是,短期内难以赢利,许多农村基层站点建立后运营维持困难;一些设计的农村电商业务内容缺乏基础支持,也缺乏群众基础,推广缓慢;还有大量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在政策性补贴结束后,难以进行市场化运营;一些过多的附加功能如在线医疗、网络金融等还需要电商基础用户群的拓展。一些参与农村电商的企业和创业者在初期的兴奋后,陷入迷茫和彷徨,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二、农产品上行还需再给力。
2016年中国电商零售规模达到5.16万亿元,而现口径统计下的农产品电商零售仅1589亿元,只占3.1%;整体生鲜农产品交易规模约在4万亿元,而目前生鲜零售规模只有914亿元,只占2.3%。整体上农村通过电商买回来的远远多于卖出去的,电商“逆差”严重,成为农村电商最受人批评的“硬伤”。如2015年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在阿里零售平台上共完成消费1517.61亿元,同比增长50.39%,为贫困地区节约支出超过150亿元;完成销售215.56亿元,同比增长80.69%。虽然这一组数字中,农产品上行速度远远快于工业品下行,但因为基数差距太大,短期无法平衡。当然,这一“逆差”不可以从道德角度简单批判,农产品上行体系的不成熟还需要时日来完善,而高速增长还是让人期待。
三、人才匮乏的局面依然没有得到破解。
不管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不管是农产品电商还是工业品电商,大家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就是缺少人才。三年过去了,各地的培训规模有上千万人次,但依然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电商发展的需要。仔细分析,大量的农村电商培训解决了有人知道电商是什么、应该怎么干的问题,但能干得好、而且具有示范带动能力的优秀人才始终短缺,一些技术含量的专业人才更加紧俏,这也与农村电商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有关。
四、农村电商的生态依旧脆弱。
多用户B2B2C商城系统HiShop表示,农村电商不是一个平台、一个企业可以独木成林的,需要电商交易体系的完备、物流仓储加工等方面的配套,更需要一个十分健全的产业体系支撑。但在大多的县,完整的农村电商生态迄今没有形成,一些地方的网络通信、交通物流还十分落后,电商发展亟需的相关服务缺失,电商发展相当于在荒漠上种树,成活困难。农村电商各要素之间的协同还十分不够,各平台之间各自为政,数据、物流无法有效打通,运营效率难以提升。
五、农民的获得感还有待提升。
虽然农村电商占据着媒体上的主动,经常有连篇累牍的报道,也有很多的专家评头论足,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作为农村电商最终的受体,广大农民对于农村电商的感受还不深刻,他们从电商中得到的好处还没有那么明显,需要尽快从点到面,让更多的普通农民感受到电商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特别是在帮助农民网上销售农产品方面。
文章来源: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