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鲜B2B平台:比菜价从产地到一批市场数字化

打造多商家入驻+小程序+B2B2C的电商平台

农业生鲜B2B平台:比菜价从产地到一批市场数字化

杨先生 2018-03-26 10:49

  在比菜价(上海适汝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于2014年10月完成全国业务团队组建,2015年9月完成A轮750万美金的融资,到现在,用三年多时间真正看清行业问题,从下游摸索到上游,确立了链接生鲜蔬果产地和城市一批市场的发展路线。

  一、从淘宝天猫跨界“农业+B2B”

  据多用户商城系统了解,创立比菜价之前,侯晓琴已有十多年互联网工作经验,曾在阿里工作六年,经历了淘宝初创、成长、发展的阶段,成为天猫创始团队成员,并作为创始人创立了淘拍档业务。

  从阿里出来之后,她对自己的创业路径做了个分析。“我比较喜欢农业。它很落后,发展现状和中国经济整体发展现状很不匹配,各个环节都需要提升,有很多事可做。而且,国家很重视这个行业,提出很多振兴农业、农村的发展战略。从模式考虑,to C是一种比较‘土豪’的游戏,对团队的融资能力要求很高,而我个人及团队的风格更适合做to B。所以,我们选择了‘农业+B2B’。”

农业生鲜B2B平台:比菜价从产地到一批市场数字化

  而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侯晓琴谈到,做生鲜农产品这一行,需要对整个传统生态链重新解构,需要自己去田间地头一个环节一个环节深入实践,然后再把他们解构、重新搭建。

  “这其实跟早期做淘宝、天猫的逻辑很像,一个个角色、一个个环节去了解,重新做生态链的架构。所以,即便外界看来我转行去做农业跨度挺大,但实际做起来还挺顺手的,因为工作的方法和底层逻辑是想通的。”

  在她看来,投资圈和互联网创业人群一直用“互联网+工业制造品”的行业认知去理解“互联网+生鲜农产品”,这是个很大的误区。

  “生鲜农产品这个行业跟制造业流水化的情况完全不同。它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很低,他们凭经验做事,一片地看一下就知道土豆产量会是6000斤还是8000斤,但他们没有能力去做行业架构。而另一方面,互联网人又是离田间地头很远的。所以,互联网人和农业人相融合的化学反应比其他行业要慢很多。”

  据侯晓琴介绍,生鲜农产品产业链从上到下大致分为“产地——城市一批市场——二批市场——零售商-餐馆/消费者”这五个环节。最初(2017年8月以前),比菜价主要服务二批市场客户,但为了打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游,一开始就定下宗旨——“绝不在江桥(上海最大的一批市场)拿货”,逼着自己所有的货必须从产地来。

  “我自己也一直在产地待着,整个2017年有大半年时间都在泡在产地,一个村一个巷的去走。”

  二、建立从产地到一批市场的“数字地图”

  HiShop了解到,完成A轮融资之后,比菜价的业务重心主要放在二批市场到零售商这一环节。但生鲜蔬果不像其他数字化、标准化程度更高的工业制造品,可以直接网上下单并完成配送,商贩们认定的是面对面线下交易。所以,做二批市场的生意举步维艰。

  与此同时,比菜价在摸索中发现,一批市场其实是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链接产地和城市端的核心节点。如果从这里切入生鲜蔬果产业链,对两端的供需关系和价格行情起到传播和调节作用,那么,向上可以帮助产地了解城市端的真实需求,向下可以帮助一批市场找到更好更稳定的货源。

  于是,2017年8月,比菜价开始了现在的业务模式——做产地到一批市场这个环节。具体而言,比菜价将全国蔬菜水果一批市场的信息在线化,将品类、价格等信息反馈给产地,当农产品滞销时,帮产地找到更多销地,当价格便宜时,帮产地找到价格更好的市场。

  到2017年12月,比菜价的业务已彻底转移至此。2018年两个月下来,已做到日均100万的交易额,毛利基本持平。

  “从下到上整个链条所有环节都摸完一遍之后发现,从产地到城市销地这个环节是最复杂的地方(也就是从上游产区到一批市场)。”侯晓琴向指出,这种复杂性体现在:

  1、距离远。比如,上海市场由外地供应的蔬菜可达到500-1500公里的距离。

  2、中国人独特的蔬菜消费习惯。中国占全球蔬菜市场份额在80%以上,且中国人的蔬菜消费品种是外国人的5-10倍,常年用的菜高达150个品种。

  3、“产全国卖全国”。大部分蔬菜适宜的生长温度在15-25度之间,而中国地理纬度跨度很大,全国蔬菜有六大产区:一是华南和西南冬春产区,二是长江流域冬春产区,三是黄土高原夏秋产区,四是云贵常年产区,五是内蒙和宁夏的夏秋产区,六是山东常年产区(全国蔬菜大省、大力发展大棚蔬菜)。

  这些产区的分布决定了中国的蔬菜是“产全国卖全国”。上海一个卖30-50个品种的小菜摊,它的蔬菜供应可能来自全国10-15个省。其次,一个产区偏向于种植一两个核心品种(方便农民经验复制),导致一个产区的产品上市后销售压力很大,需要在全国做分销。此外,从单一蔬菜品种来看,不同维度产区全年轮流供应,如1-3月市场上主要供应福建的胡萝卜,4-6月份供应山东的胡萝卜,9-10月供应河北内蒙的胡萝卜,11-12月份供应安徽、江苏的胡萝卜。

  侯晓琴谈到,比菜价把全国的城市一批市场在线化,当各个城市原本独立分开的一批市场核心节点链接起来,就形成了一张全国生鲜流通网络。“这就是我们打造的比菜价生鲜数字地图。等某一品种的产品上市时,在地图里选择它最适合分销的城市一批市场,同时,把一批市场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手段进行改造,提升它的流转效率,更好地为产地提供生产和销售指导。”

  三、今年目标:日均成交额1000万

  “以前,我们笼统地把自己归为生鲜B2B平台,现在是从生鲜B2B这个大范围集中到生鲜供应链服务公司的定位上,专注于做生鲜蔬菜的产业链上游环节,服务于上游产地客户,而不是做城市内部的分销环节。”侯晓琴向亿邦动力网指出。

  自2015年开始,比菜价用三年时间摸索,终于打到上游产地,找到切入生鲜蔬果流通体系的模式。如今,公司进入了快速扩张期。其目标是今年搭建起汇集100个一批市场的全国蔬菜分销网络,到12月份做到日均1000万元的成交额。

  至于盈利模式,侯晓琴坦承:“现在我们已经是盈利的了。我们为上游产地提供分销服务是收取服务费的,各品类佣金比例不一样,大约1-3%。未来是计划当量做大之后、全国分销网络建成之后,利用自己掌握的全国网络和数据,打一个时间差,在单个品种赚取销售差价。”

  据其介绍,2015年9月A轮融资之后,比菜价这几年再也没有其他融资了,但公司的财务状况一直比较健康。一是由于团队风格是低调行事,不愿靠“烧钱”来求速度;二是由于整体节奏的把控比较好,且对资金投入非常谨慎。

  不过,融资也是比菜价接下来的任务之一,资金将用于全国分销网络的建设和产品的升级迭代上。

  在产品方面,最开始比菜价有自己的APP,但却发现要这些从业者(尤其是上游农民)装一个APP成本非常高,所以去年转战“全民通用”的微信,做了小程序。其小程序针对产地农民和一批市场商贩有不同的版本,即对应产地端小程序和城市端小程序。其中,产地端小程序用户是其核心服务客户,他们通过这款小程序可以随时掌握一批市场的交易行情、商品价格、市场需求等。

  在侯晓琴看来,当自己和团队重新架构了“互联网+生鲜农产品”的认知体系,一切都顺畅了。而比菜价给自己定的使命是“建设中国最快的蔬菜生鲜流通网络,打通全球最复杂的供应链系统”。

  她指出,比菜价要建立的蔬菜生鲜流通网络最理想的状态需要包含三点:

  1、流通快。“大家都知道,蔬果的上架时间非常短,所以速度是它流通中核心的核心。”

  2、传统生鲜生态链里的各个角色都能加入进来,在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中完成各自的工作,并且效率更高。

  3、从单一的一批市场来看,它已从内部完成了供应和需求的调节,未来则是要把全国各个城市的一批市场都联动起来,形成全国城市一批市场的在线化,打破区域局限,促成全国性的市场机制自我调节。

文章来源:未知

B2B平台 生鲜B2B 生鲜B2B平台 B2B生鲜电商
更多功能 产品资料 电话沟通 免费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