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团购模式出现在2018年左右。每个社区都有一个“团长”,他在社区微信群里发布产品,主要是水果、蔬菜、牛奶等生鲜产品,会在第二天送到社区下单上门,住户自行取货。2020年开始,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加大了队社区团购的投入力度。目前,主要参与者由滴滴橙心、美团和拼多多。创业公司里有十荟团和兴盛优选,都在今年获得了大额融资,阿里巴巴多次投资十荟团,腾讯则多次加码兴盛优选。
但是“红到发紫”的社区团购并没有一直这么畅通的发展下去。
去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批评搞社区团购的互联网巨头:“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从农业到供应链,再到终端零售,这是一个庞大且长链条的市场。这里也有科技创新的空间。
生鲜市场最大的特点是价格的不稳定,价格一天一变,甚至一天多变,即使农业已经开始机械化,靠天吃饭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户很难预测市场规律,价格由供需决定,产量高了,卖不出价;价格高了,产量没跟上。
大部分生鲜品由于保质期短,无法进行提前库存。农作物成熟就要立刻采摘,打包,运输。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极端情况,比如,由于市场价太低,农户和供应商们不愿意承担加工和运输成本,让菜直接烂在地里。
过去几年,新技术开始影响农业及相应供应链环节。一些新兴的技术公司试图将数字化技术赋能农业,例如,通过对气候、降水等数据的建模来优化种植结构,进行市场预测。但很难产生效果,“因为没有人能明确知道,今年某一个品种的产量到底是多少,也就无从预测。”一位从业人员告诉《财经》记者。
互联网公司们能做的,一是通过大数据来预测订单数量,但社区团购不太依赖这一点,因为用户都是提前下单,根据订单量来采购。他们会将订单系统同步给供应商,系统里会实时更新订单数据。但问题依然存在,一位供应商提到,虽然订单量可以提前看到,他们同样也要提前进货、打包。
“有的时候系统显示,上午有200份订单,我可能会预判全天的订单是300~400份,但最后可能卖了1000份,就会出现货不够。有的时候是准备多了,没卖出去,就变成了损耗。”
在打包环节,也已经出现了自动化的影子。在海吉星的仓库里,一些品类,比如西蓝花的包装已经可以用机器完成,但依然需要人工配合。而更多的品类,由于外观差异,只能人工完成。
优化物流、仓储、配送流程可能是数字技术能发挥作用的地方,通过流程数据的采集、分析,实现精细化运营,降低履约成本。
目前,社区团购的竞争依然激烈,各家平台还在积极拓展市场,增加品类。售价上的补贴会逐步降低,但如果没有价格优势,吸引新用户和留存老用户又会变得困难。
科技公司进入菜市场已成定局,在流量拓展越来越艰难的今天,这个市场的开拓有其逻辑和市场前景,乐观预期,这个商业模式的兴盛或有可能为农业价值链条的进化贡献一份力量。
但现实的挑战也是具体的:零售价低于市场价,上游成本又增加了,社区团购业务短期内几乎看不到盈利的可能。
社区团购目前的主力战场在2线—3线城市,还在继续下沉,从各家平台订单增速可以看出,确实可以有效快速地获取下沉市场的用户。